26日,在若羌萬畝紅棗示范基地豐收采摘園里,鑼鼓震天,長長短短的紅布條,烘托著豐收的喜悅,隨著開桿令的響起,在場眾人手持竹竿,紛紛投入到打棗的歡樂行動中。鮮紅的棗兒撲棱棱地掉下來,紅彤彤的鋪滿一地,微風輕拂,棗香四溢,整個棗園彌漫著歡樂祥和的氛圍,宛如一幅絕美的豐收畫卷徐徐展開。
“今年,我家紅棗產量13噸左右,預計收入9萬多元。”有著20余年種植紅棗經驗的若羌縣吾塔木鄉(xiāng)尤勒滾艾日克村村民陳永生臉上洋溢著收獲的滿足與幸福。每年開桿打棗之際,他都會積極參與,并向親朋好友分享這豐收的喜悅。這些年來,日子就如同他們精心種植的紅棗一般,紅紅火火。收入逐年增加,如今家里縣城有樓房,出門有小汽車,日子過得格外幸福。
當日,在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(xiāng)的有機紅棗科普示范園中,第一桿棗的采摘儀式也在熱鬧的歌舞中舉行。今年,且末縣紅棗種植面積達9.35萬畝,有機紅棗面積達4.51萬畝,憑借標準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,且末縣有機紅棗示范園的產量大大提高。
且末縣闊什薩特瑪鄉(xiāng)阿勒瑪鐵熱木村一組的艾薩·巴依提是村里的紅棗種植大戶。今年,他家103畝的紅棗園迎來了豐收季。當日艾薩早早地來到田間,準備打下第一桿棗分享喜悅。他說:“今年我家紅棗產量預計可達30萬噸,早早就被河北的經銷商搶購一空,我感到太幸福了!”
若羌縣林草局黨組成員、紅棗科學技術推廣中心黨支部書記劉燕飛介紹,長期以來,若羌縣始終將紅棗提質增效作為重點,聚焦紅棗產業(yè)提質增效富民增收“1號工程”。按照“疏密間伐、更替改造、高接良種、精細撫育”的技術路線,加之昆侖山沉淀雪水的灌溉,日均16個小時的天然光照以及沙質土壤,共同造就了“若羌紅棗”口感甜糯香醇的獨有品質。經過多年的發(fā)展,若羌且末已形成集紅棗種植、加工、文旅為一體的紅棗產業(yè)。多種紅棗產品及紅棗品牌被大眾熟知,紅棗產業(yè)不斷做大做優(yōu),讓棗農收益更豐。
此次開桿打棗儀式,進一步向廣大客商宣傳推介了若羌且末紅棗的卓越品質。它不僅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,還吸引了外地客商前來投資合作,為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。(巴音郭楞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效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