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汉a∨精品国产|久久亚洲精中文字幕|国产揄拍国内精品对白|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

<sup id="i3enk"></sup>
    <style id="i3enk"><mark id="i3enk"></mark></style>
    1. <noscript id="i3enk"></noscript>
      1. 首頁 > 千城頭條 >  正文

        生態(tài)飯才是長久飯(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)

        2020-07-09 08:53:43 來源:人民網(wǎng) 字號:
         豫西多奇境。熊耳山在欒川縣內(nèi)蜿蜒曲折,造就了一道道秀美溝域,倉房村就藏在這深溝之中。

          竹林幽徑,古樸農(nóng)家,空氣中透著甜味兒。走近村口,鄉(xiāng)村民宿“倉房人家”映入眼簾。

          “快來,快來,屋里請!”民宿主人李銀生把我們迎了進去,落座,沏茶,山泉水沖泡的毛尖清香四溢。

          “老李,生意咋樣?”

          “這段時間緩過勁兒了,訂單上來了,尤其節(jié)假日,房間都訂滿了。”李銀生答道。

          “當初咋想的開民宿?”

          “窮日子過怕了。自打端起‘旅游碗’,吃上‘生態(tài)飯’,就甩掉了窮帽子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”李銀生啜了口茶,打開了話匣子。

          山村盼出路,風景咋才能變“錢景”

          倉房村山清水秀,這片山水有李銀生兒時的記憶,也曾經(jīng)滿是現(xiàn)實的無奈。

          “山多、地瘦,過去日子過得不行。”老李想起當年直嘆氣,全家6口人,只有5畝地,還都是溝溝田、條條地,一年種一季玉米,一畝地打不下四五百斤。

          “開荒山尖尖,種地天邊邊”,村里人一度扒坡種地、伐木砍竹,“山啃禿了一片又一片,還是掙不了幾個錢。”李銀生說。

          種地不行,出去打工。和不少年輕人一樣,李銀生20歲那年到外面闖蕩??勺约阂粵]技術,二沒文化,外出務工收入低、開銷大,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,沒幾年他又回了村里。

          倉房人祖輩守著好山水,卻過著窮日子。村委會主任王青獻記得,2013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,185戶人家,貧困戶就有112戶。

          “咱有胳膊有腿,咋還成了貧困戶?”李銀生心有不甘,發(fā)誓一定要把好日子掙回來。

          和倉房村一嶺之隔,重渡村在山的那邊。一樣的山水,一樣的條件,光景卻大不一樣。前些年,靠著鄉(xiāng)村旅游,重渡溝名聲大噪,山那邊的人們富了。到2013年底,重渡村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,“家家小轎車,蓋新房,綠水青山成了‘綠色銀行’”。

          李銀生沾上了景區(qū)的光,他每天跑得勤,騎著電動三輪車把竹筍、木耳、香菇等山貨賣到山那邊。

          倉房村人在思考。那段時間,村里人茶余飯后總在拉呱(聊天),過去倉房比重渡還強些,人家咋走到了前頭?

          “咱坡坡地里種一年,不如別人農(nóng)家樂開一天!”

          “不能再開山種田、上山砍竹了,得換個干法。”

          “關鍵是他們村先通了柏油路,咱也得想法兒打通到溝口的路。”

          在外闖過的李銀生覺得,倉房村缺的不只是條柏油路,更需要一條脫貧路——向重渡村學,讓山里的風景變“錢景”。

          政策及時雨,村民開民宿賣風景

          盼啥來啥。2013年元旦,從洛陽到欒川的高速公路通車,高速口通往重渡溝景區(qū)的公路途經(jīng)倉房村。

          “路通了,鄉(xiāng)村旅游就有指望了!”李銀生看到了希望。

          可是,項目從哪來,錢從哪兒來?住宿、餐飲、基礎設施,哪樣都得不小的投入。

          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,一項項好政策落地生根。

          竹海野生動物園項目落戶倉房村,村里的崎嶇山地、茂盛竹林成了休閑好地方。通過山地流轉(zhuǎn),村民有租金、有分紅,園區(qū)就業(yè)有工資,項目帶動每年戶均增收6000多元,還帶來300萬元務工收入。

          “更主要的是,園區(qū)引來了人氣,到旺季車都沒地方停了。”李銀生感到開農(nóng)家樂的機會來了。

          扶貧干部牽線對接,李銀生把各項政策了解得門兒清:扶貧小額創(chuàng)業(yè)貸款10萬元,免息;貧困戶互保貸款3萬元,也是免息;到戶增收資金3000元,直接打到個人戶頭。還有,縣里對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的貧困戶,最高補貼6萬元。

          10多萬元政策資金,再加上貸款和自籌資金,李銀生對自家房屋進行了改造,2015年底開起了鄉(xiāng)村民宿,取名“倉房人家”。

          剛干旅游兩眼一抹黑,鎮(zhèn)里組織起免費培訓班,李銀生和妻子認認真真當起了學生,從房間保潔、做飯到接待禮儀,兩口子漸漸入了門。一有空,老李就跑到重渡溝取經(jīng),“學到才能賺到,多問問人家,不丟人!”“倉房人家”生意漸漸走上正軌,一年盈利七八萬元。2016年,李銀生全家脫了貧。

          好生態(tài)也能富口袋,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甜頭。倉房村制定了村規(guī)民約,嚴禁開荒種田,不再上山砍樹,引導村民放下柴刀“種”風景。王青獻說,現(xiàn)在村里開起42戶農(nóng)家賓館,每戶年均增收3萬元。有的賣山貨,有的家門口就業(yè),去年底11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。

          一道風景溝帶火一條產(chǎn)業(yè)鏈。重渡溝柿子醋、紅薯粉、山果飲料等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身價大漲,去年產(chǎn)值達9600多萬元,還帶動了周邊農(nóng)民從事經(jīng)商、運輸、餐飲等,就業(yè)人數(shù)達3.5萬人。

          農(nóng)家樂減量增效,守護好生態(tài),一起富口袋

          旅游飯就是生態(tài)飯嗎?

          “過去覺得對頭,現(xiàn)在看也不一定。”李銀生說,這兩年重渡溝周邊旅游火了,光自駕游客就翻了一番。游客多了,自然財源滾滾,可是污染也隨之加重,景區(qū)一天的廢水排放量最高達到8000噸。

          “沒了綠水青山,還能保住金山銀山?”吃上旅游飯的鄉(xiāng)親又在考慮新問題。

          政府引導,成立重渡溝景區(qū)管委會,重渡村與周邊8個村攜手實施“減量增效”——壓減景區(qū)床位數(shù)量,提升服務質(zhì)量,將農(nóng)家賓館升級為精品民宿。對分流到周邊村里農(nóng)家賓館的游客,景區(qū)給予門票優(yōu)惠。同時,加強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
          “說保護環(huán)境誰都支持,可是要減少床位,相當于從一家一戶兜里掏錢,找誰都不愿干。”李銀生坦言,剛開始許多人都在觀望。

          關鍵時候,重渡村老支書余長生站了出來,將自家農(nóng)家樂的床位從50張減到了15張,打造了12間各具特色的精品房。房間少了,品位上去了,旺季一間房住一天能賣到1000元,老余一年賺了60多萬元。

          “有賬算,在理兒!”李銀生說,大家慢慢想通了,“減量增效”工作順利推進。

          守護好生態(tài),周邊一個個村莊也吃起旅游飯。新南村建起“鐵路小鎮(zhèn)”,信號燈、標志牌,鄉(xiāng)間列車行駛在翠竹山水間。有了“火車”,大山“活”了,全村辦起89戶農(nóng)家賓館,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北鄉(xiāng)村種植100畝梯田向日葵,賞花節(jié)吸引大量游客,花期過后,向日葵籽榨油銷售。

          “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”欒川縣咬定生態(tài)扶貧,建起23個生態(tài)莊園、1442家農(nóng)家賓館,鄉(xiāng)村旅游帶動1.3萬人脫貧,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。

          如今,李銀生又有了新打算,為自家的民宿打品牌、上星級,下一步開發(fā)“竹”特色精品房,“俺算是認準了,這碗‘生態(tài)飯’才是長久飯!”

        版權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來源為“鹽城新聞網(wǎng)”或“鹽阜大眾報”“鹽城晚報”“東方生活報老爸老媽”各類新聞﹑信息和各種原創(chuàng)專題資料的版權,均為鹽阜大 眾報報業(yè)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(nèi)聲明的版權人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(jīng)通過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。

        關注我們

        • 微信

        • 客戶端

        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