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下午三點,朝陽門南小街205號院,一場關于院落提升方案的大討論如火如荼。
“大爺大媽們,經過去年至今的四五次討論,今天我們把最終方案帶來了,再次征求您幾位的意見。”最先起頭的是朝陽門街道責任規(guī)劃師惠曉曦,一邊說著一邊舉起展板。在他旁邊,是老張、老于、老劉和孫姐等幾位住戶代表以及院落設計師共十幾個人。都是打了好幾回交道的老熟人,大家也不坐,在院中央圍站一圈便開聊。
205號院坐落在車水馬龍的朝陽門南小街上,是一座居住了14戶的大雜院。雖說是紅門青磚灰瓦,但院里房屋老舊,路面破損,居住體驗不佳。增加廁所和公共休憩空間、提升宜居指數,是老住戶們眼下最期盼的事兒。
增加污水初級處理設施,改造院內下水管線,為引入戶廁預留條件;劃定自行車停車區(qū);設置休憩廊架……在提升方案上,設計師將居民們的心愿化成了8條具體實施內容。
“裝上廁所,是我們最大的需求,這條必須得優(yōu)先。”老張快人快語,一上來就直接吐露心聲。話音未落,惠曉曦點頭道,“是的,所以我們今天也請來了凈化槽廠家,具體怎么裝,請他們給咱解釋解釋。”
“誒,我先插一句,我們這院兒管線老,要裝下水可不容易,會不會和‘上水’打架?你們得先搞明白嘍。”按照孫姐指引的方向,廠家工作人員拿起鐵鉤勾起前院兒的井蓋,只見地下一米處,一排上水管線縱貫院中,管道上的水表旁還有許多銹跡。
圍著井蓋,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。有的說得找自來水公司改表,有的說產品維修期已經過了,沒法改,還有的說下水管線要做,必須得挪表……約莫一個鐘頭,大伙兒達成一致意見:要為引入戶廁做準備,必須得優(yōu)化院內上水管線及表井位置,解決上下水交叉污染問題。
“得把這條也寫進提升方案里。”居民們建議。打開電腦,惠曉曦一字一句敲上去,并重新打印了設計方案,交到大伙兒手中。
居民意見被采納、設計方案接地氣,設計團隊和居民們越聊越融洽。“有個公共空間好,讓我們老哥兒幾個喝喝茶、聊聊天、抬會兒杠,挺好。”老張說笑。“誒,這廊架上種什么???”老劉插話道,一個聲音回答,“葫蘆、絲瓜、葡萄,您樂意種什么就種什么。”話音剛落,孫姐朝著老劉笑語道,“我們還得認養(yǎng)呢,別到時候偷懶哈,你管種!”眾人捧腹,大家越討論越開心,對美麗院落的憧憬越濃烈。
時針指向5點,討論會接近尾聲,老住戶們挨個拿起筆在方案確認書上簽字。“我們一起照張相吧!”一位居民提議,設計團隊和居民們集體豎起大拇哥合影留念。相信不久后,這座老院落就將重新煥發(fā)生機。